时间:2024-01-30
球王会国徽是国家的象征,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大家听到了新国歌,看到新国旗,却没有看到新国徽,虽然建国前夕也在征稿国徽的设计方案,但是应征的国徽设计方案基本不太理想,以致于开国大典的时候都未能确定,因此放弃全国征集,开始让专家拟制,经过近一年的设计,最终接收了以梁思成、林徽因为代表的清华大学营建系的方案,这才让我们看到了今天的国徽样式,但即便如此,国徽的设计和评选也是充满了一波三折。
今天我就详细的给大家说说新中国的各种国徽设计方案,包括所有的落选的设计方案,看看落选的国徽到底是如何设计的?
1949年7月14日,以马叙伦担任组长的负责拟定国旗、国徽及国歌方案的新政协筹备会第六小组在各大报刊生征集国旗、国徽及国歌方案,其中关于国徽的设计稿共有112件、图案900幅,但因为设计不太理想,且千奇百怪,虽然不乏一些完成度很高的作品,但很多类似于苏联风格,因此未能从这些设计稿中筛选,且很少对外披露,因此大家基本都没怎么见过这些设计稿。
因为这些设计稿最终未能参选,于是在1949年8月22日的时候马叙伦提议让专家拟制,等收到图案后才进行决定选出国徽,因此大家看到的各种落选的图案其实都是专家们进行设计的。
1949年9月25日,张仃设计的几套国徽图案在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协商会座谈会上进行评选球王会,并且做出了设计涵义的解释:
1、地球上的光芒象征的照射,其中三十一道光芒代表三十一个省级单位,光芒让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得到了解放,红色代表新中国;
2、齿轮和嘉禾代表了工农联盟,齿轮在上代表工人阶级处于领导地位,青色代表钢铁的颜色,稻麦代表农民,而且也是我国的主食。
3、嘉禾下面的红色束带代表全国人民紧密的团结在一起,红带上方宋体字写出国家名称。
不过这个方案其实和第一届政协会议上使用的政协会徽差不多,也是张仃等人的设计,为什么会这样,大概是时间紧、任务重,本来他们设计的其实是国徽,然后被新政协会议紧急挪作他用,因此才在原先基础上进行修改的,导致他们设计的国徽才会如此雷同,并且也在模仿苏联的国徽,对于这个毛主席也提出了意见,因此不可能被选中。
在张仃设计方案未能入选后,马叙伦邀请了清华大学营建系(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今中央美术学院)两个设计小组负责新国徽的设计,也因此他们的设计其实在建国后。
1949年10月23日,林徽因等人提交了第一个国徽的设计方案,这就是玉璧方案,玉璧方案中以玉璧为主题、包含了国名、五星、齿轮和嘉禾等设计元素,因为玉璧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礼器,且玉性温和,象征和平,寓意非常不错。
另外玉璧上的花纹采用的唐代卷草的设计,国名以金色的汉八分书写,五颗星采用的是国旗上的五星,金色齿轮代表工人,金色嘉禾代表农民,红色象征革命,红绶和绶结象征团结,这个设计风格来自于南北朝时期的造象风格,因此玉璧版的国徽其实中国数千年艺术传统的结合。
不过玉璧方案之所以落选可能是因为齿轮几乎看不清楚,不符合设计的要求,其次就是玉璧上的唐代卷草设计过于复杂球王会,不适合大量制造,因此落选了。
不过这种设计后面大家也在其他地方看到,就是08年奥运会的奖牌设计金镶玉。
1950年6月15日,中央美术学院也提交了两个国徽的设计方案,分别是张仃主导设计和周令钊主导设计,这一次设计中要求加入的元素,元素其实是被梁思成反对的,因为梁思成觉得的这是封建皇权的象征,导致清华大学营建系方案中一开始就没有放入元素,但是中央美术学院加入其中。
这两种方案其实还是有之前设计的影子,其中周令钊主导的设计方案虽然整体样式不错,但是的图案并不是很完整且齿轮设计比较突兀,因而落选,至于张仃主导的设计还是和以前差不多,只是加了的元素,因此也同样落选。
虽然初稿未能入选,但是林徽因等依旧对玉璧方案设计念念不忘,因此在吸取建议后重新进行修改,并且后面还加入了的元素,并且在不断的修改中已经和今天的国徽样式差不多了球王会。
这个其实还是原来的玉璧方案上进行稍微修改的版本,在最下方上加入能看到清晰的齿轮方案,但是因为没有元素以及其他原因落选。
新设计的这一稿将下面的齿轮样式放大,且加入了元素,上方有五颗星寓意国旗,最上方书写国名,其实已经和今天的国徽有点类似了。
第二款完全就是增加了的元素,设计上明显不如第一款,可能是为了添加而添加,且的元素占比太大了。
第三款的设计已经非常接近今天的国徽了,并且受到了好评,不过还不是最终的方案,在大会上提出了将第一款的外圈和第三款内容相结合设计的要求,最终定下了国徽的设计最终稿。
看到这一款,相信大家已经觉得和今天的其实差不多了,而当时他们专门为最终方案书写了说明书,表达了这一设计的涵义:
“这个图案以国旗上的金色五星和为主要内容。五星象征中国的领导与全国人民的大团结,象征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与在此宣告诞生的新中国。以革命的红色作为天空,象征无数先烈的流血牺牲。底下正中为一个完整的齿轮,两旁饰以稻麦,象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以通过齿轮中心的大红丝结,象征全国人民空前巩固团结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周围。就这样以五种简单实物的形式,借红色丝结的联系,组成一个新中国的国徽。
在处理方法上,强调五星与在比例上的关系,是因为这样可以给人强烈的新中国的印象,收到全面含义的效果。为了同一原因,用传金色浮雕的手法,处理,省略了繁琐的细节与色彩,为使象征化,而更适合于国徽的体裁。红色描金,是中国民族形式的表现手法,兼有华丽与庄严的效果,采用作为国徽,是为中国劳动人民所爱好,并能代表中国精神的。”
不过大家看最终稿其实和现在还是有些区别的,毕竟国徽的设计只是第一步,后面还需要定型和制作,并且以后要悬挂在国家机构的重要场所,因此梁思成又推荐了清华大学营建系任教的高庄教授进行设计定型,不过高庄教授认为国徽是政治性、艺术性、自然性和历史性的统一,需要对平面图进行修改,但最终稿已经通过了球王会,如果进行修改,那就需要顶着压力上书提意见了。
最终高庄教授顶着压力向毛主席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开头一句:“主席,你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但不是一个艺术家”就足以让人震惊,但是毛主席接受了高庄教授的意见球王会,最终高庄教授经过一个半月的辛苦设计,最终完成了国徽模型的设计塑造工作,对最终稿作出了如下的修改方案:
1950年9月20日,毛主席在会议上公布了国徽及图案说明,这也成为我们今日看到的国徽的样子,也标志着新中国国徽的正式诞生。
以上就是新中国国徽诞生的历程,可以说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其中清华大学参加国徽设计的有思成、林徽因、莫宗江、汪国瑜、朱畅中、胡允敬、张昌龄、李宗津、高庄、罗哲文、邓以蛰、王逊等人,中央美术学院参加设计的有张仃、张光宇、周令钊、钟灵、曹肇基等人,正是有了他们我们才可以看到兼具重大意义的国徽的诞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