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30
2010年建校以来,学校集团化办学规模不断增大,形成了一校五区的办学格局。近年来,学校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化学校课程改革,以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为引擎,努力打造五育并举课程育人的新场域。
加强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编制工作,是落实国家政策、实现学校高质量特色发展的重中之重。针对如何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课程政策这一根本问题,学校以《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等为重要依据,编制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为更好地编制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着重对学校课程实施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一是地域条件。临沂是儒家文化重要辐射地,同时也是沂蒙精神的发源地,沂蒙人民用生命诠释了“水融、生死与共”精神内涵,蕴含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二是生源条件。通过对学生发展需求调查,发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需求是多样的,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课程实施和学习方式的期望也不相同。三是师资配备。青年教师占比高,学历层次高,工作有激情,接受能力强,经验还有待积淀,骨干力量还需加强。四是资源条件。学校周边分布着博物馆、规划展览馆、雕塑广场、书法广场等,临沂还是江北最大的现代化商业物流基地,这些都为学校提供了充分的课程资源。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的培养目标,学校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课程建设的价值坐标,努力把每一个儿童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让立德树人在朴园小学落地。据此,提出培养具有“正厚雅和”特质的朴雅学子,即“人品善正,学养博厚,气质高雅,言行谦和”的指向四维度目标构成的育人目标。
学校遵照“顺天性、立德性、成灵性”的课程设置原则,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线,努力为每个儿童提供多元丰富的菜单式服务。一方面打通课程时间与空间。将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班队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了课时上的统整,内容上的统筹,使课时安排更加灵活。另一方面延展课程的长度与宽度。对学校“入(升)学课程”向前延伸,向后拓展,与幼儿园合作,将入学课程内容延伸到幼儿园,做好“小幼衔接”;与中学链接,将毕业课程拓展到初中,做好“小初过渡”。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结构。
1.强调国家课程“教学相融”的实施策略。一是增强课程的综合与关联,将课标倡导的教与学方式进行更新。将三级课程的分层分类实施与素养导向、综合学习、学科实践、因材施教相关联,通过大单元教学、学习任务群、跨学科主题学习等,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二是强调课程实施实现三个关注,即从学以致用走向用以致学,帮助学生不仅会解题,更重要的是会解决问题;从过度关注学习结果转向过程与结果并重,帮助学生实现真实的学习;从注重方法技能的习得到注重学习品质的培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2.地方课程的“交替穿插”策略。按照山东省地方课程设置标准,安全教育、传统文化、环境教育三类地方课程在课时安排上采用“单双周交替”进行,保证开全门类,在课程内容安排上采用“低中高”年级穿行,达到层级推进。
3.校本课程的“三融入三开放”策略。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将校本课程融入到学科教学、学生活动和家庭社会生活。课程开发与实施,向学生、教师、家长对象开放,向“经教”、“礼教”、四季课程的时间开放,向校园读书节、书法节、数学节的课程空间开放。
本着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确定了课程评价方式。一是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标课程目标,架构了“朴雅星少年”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二是开展学生课程学习评价,将学习习惯、过程表现、成绩比例、年级特点等纳入“星级+”学生课程学习评价范畴。
成立课程发展委员会,建立三个层级的管理网络,加强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建设,强化组织保障;建立与课程教学有关的规章制度;加强资源保障,确保专项资金到位,活动场所到位、学习资源到位。
临沂朴园小学以课程实施方案为引擎,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走出了课程育人、全面育人新路径,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学生个性特长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师育人能力水平获得整体提升与发展,涌现了一大批名师。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该项目成果多次在全国、省市范围内进行交流和展示,两次荣获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类课程方案获得“山东省优秀学校课程(教学)规划方案设计奖”。(山东省临沂朴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