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15
球王会尽管杭州G20峰会已经落幕,但峰会的会标却深深地烙印在很多人的脑海中。从简洁的作品中,有人只看见了线条,有人则看见了细节与专业能力,还有人体会到了隐藏其后的责任意识与家国情怀。
“东方美学是怎样的,中国人的处世方式是怎样的,这些思考都会在会标里体现出来,中国的对称美学与中庸之道在中国的建筑、器物、纹样、文字及日常生活中都有不着痕迹的体现。这是设计过程中核心的美学基础,也是重要的价值取向,我们解读传统美学之后会重新运用到设计里。”在2016中国杭州G20峰会会标设计总负责人、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袁由敏看来,简洁的图像构成实则蕴含深厚的美学思虑与对中国文化位置的考量球王会, “这个会标一出来,外国人一看是中国的,中国人一看是杭州的。”
不仅杭州G20峰会的会标如此,2014年APEC会议的服饰设计也是艺术设计的经典之作球王会。如何在设计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优秀元素,同时又能加入创新元素,体现时代特征、引领时代潮流,更重要的是,还能彰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设计背后有着大大的学问。
2016年,中国设计界大事不断。从年初的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第六届上海艺术设计展,到年中的“2016中国设计节”“CHINA·中国”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展,再到年末的“上海国际室内设计节”、北京国际设计周、“中央美院第三届CAFAM双年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迎来60周年院庆……
艺术设计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开始思考一个个问题,究竟何为艺术设计,何为好的艺术设计?从学习、模仿再到自主创造,中国的艺术设计如今发展到了怎样的阶段?面对工业化以及人工智能的挑战,未来的艺术设计又将走向何方?
“在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城镇化的大背景下,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艺术、设计、创意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经济体系和社会环境,不断地挑战着人们的固有审美,也不断推动着艺术与设计边界的延展。”于11月初在清华大学举办的“艺术与设计教育的未来使命国际学术论坛”上,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陈旭教授作出了这样的判断。
是的,当前我国的艺术教育在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商业化与工业化等现实的矛盾和挑战。有学者曾尖锐指出,“面对当下消费的社会,很多设计商业化、物质化甚至机械化,存在唯利是图的倾向。”
“过多注重商业目的,宣扬个人趣味、宣扬奢侈、以享受为目的的设计注定会沦为商业的奴隶”。对此,一些学者分析,艺术设计在当下的发展受到很多现实因素的影响,其中,商业因素是不可忽视且无法避免的。艺术设计品的生产需要成本、需要通过制作和售卖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而不是“乌托邦”似的无偿供给。但商业因素又的的确确是当代设计发展中的一把“双刃剑”,以追求商业价值为目的,降低成本、使人喜新厌旧的设计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艺术品格的丧失。
“成功的设计应该促进文化的发展,而不是过多注重表面的富丽堂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柳冠中在接受采访时谈到,正如北京国际设计周每年经典奖的评选如观礼台、青藏铁路、红旗渠、高铁和华为手机均为民生产品,也代表了国家的进步,设计最终的发展不仅仅是解决产品的外观问题,更是绿色的、分享型的服务性设计,这是设计的最高层次,也是人类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的必然境界。设计不仅要解决当前人类的生存问题,更要思考下一代以及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可能球王会。
还有学者指出,艺术设计领域当提倡“设计的善意”。即注重设计的功能性而不是奢侈性,从而形成一种健康、朴素、有节制、可持续性的链条并使之良性循环。这就要求设计本身成为一项关注社会的行为,设计师要具有为他人、为大多数人服务的责任,利用优秀卓越的意识和技能对社会和大众生活做出积极的改变。
当下,科技领域最热的关键词,莫过于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时代,艺术究竟是走向消亡还是走向新生?人工智能与艺术设计教育究竟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还是相辅相成?在“艺术与设计教育的未来使命国际学术论坛”上记者发现,这是国内外专家学者思考最多的问题球王会。
毋庸置疑,艺术设计首先应当热情拥抱科技的发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以2010上海世博会期间所主持的一个项目为例,“那次的设计,我们打破了以往展览必须在一个屋里,必须由展板、展架构成的惯例,我们做了两个臂环,所有展品可以在这上面,而且可以跟观众互动。像这样的设计,一定是科技和人文艺术的融合。设计材料基本上是用竹材,湖南盛产竹子,地面就是一个草坪绿地,观众可以坐在那儿把这个展览看完,当然也可以进入空间里进行体验。这就是艺术与技术深度融合带来的可能性。”
但技术的发展肯定不能完全取代艺术设计中人的因素。来自荷兰的艺术史家简·威廉德鲁克就谈道:“过去的设计师是运用艺术的专家,曾经一度反对现代科技的发展,但进入20世纪之后,很多艺术设计的突破是依靠计算机以及其他电子突破技术来驱动的。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的同时,却也让艺术设计师更像是科学设计师。”
“摆在我们面前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技术和艺术连接在一起,弥补人工智能和艺术设计各自的不足,而不是一方非要代替另一方。”论坛上,更多的专家达成了这样的共识:科学技术在发展,但人文艺术是必不可少的。人工智能固然会为艺术设计带来无限的可能性,但是一定不能取代设计过程中人的因素,这有关道德、有关情感。
作为国内顶级青年艺术展,中央美院第三届CAFAM双年展11月在央美美术馆开幕。展览以“空间协商:没想到你是这样的”命名,试图探讨一种全新的艺术呈现的可能。王恩来的作品《样板间—卫生间》营造了一个令人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其中的物品脱离了其原有的功能,让人重新审视日常生活;刘晔的作品《我所拥有的时间》重新剪辑国产老电影中的镜头,并与家具电器相结合,让人换一种视角看待生活中的老物件……青年艺术家们努力用艺术的方式启发人对于生活的反思,学会珍惜,懂得感激。
艺术设计师应该秉持怎样的情怀与格局,艺术教育该进行怎样的改革与实践?论坛上,专家们也给出了各自的建议:鲁晓波认为,作为设计师,首先要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致力于人类永续发展目标,文化的多元,国家发展、民众福祉、社会和谐。同时要潜其心,在迅捷、稍显浮躁的社会,艺术家们要观天下之理,在复杂的问题背后去寻找那个朴实的简单道理,即“大道至简”。最后球王会,艺术家们必须在变化的时代定其心,应天下之变。即使我们身处在瞬息万变的时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社会,设计需求、设计思维、设计内容、设计业态都在发生变化,但艺术家们的价值判断与艺术坚守不能变。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则主张,艺术设计一定要坚守文化的维度、生活的维度、专业的维度。一定要重视传承,振兴中国艺术传承的文脉,要重视实践,提升设计与生活的关联度,倡导生活美学。要让设计有学理上的依托,要回归艺术基础教育,重视早儿童期的艺术和创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