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0
球王会我几乎不看国产剧,但去年涌现的三四部聚焦新闻行业的新剧精彩片段,在视频号的不懈推荐下,终究是一个不落。
记忆里上一次目睹国内记者的荧幕形象,还停留在十年前。倪妮饰演的杂志记者火急火燎地赶截稿日,她端着电脑在尼泊尔信号不佳的坑洼山路上传稿子。最终她发送过去的不是一篇简单朴素的Word文档,而是一份制作精良、配好图排好版的PDF文档。
到了现在,事情的离谱程度更加超出我的想象。写稿不再是独自窝在电脑前苦思冥想,而是跑到采访对象家里举杯夜谈球王会,倚在沙发边仰头问对方有什么修改意见。
编剧告诉你,如果你做财经记者,就能和帅气的企业家谈恋爱;如果你执意单身,就能火力全开地击败同事的勾心斗角,还能把演播间镜头当个人秀舞台大放光彩。
我从未在同行身上看到佘诗曼那般神采飞扬志在必得的脸,倒是欣赏到了腰椎间盘突出后绑上的护腰带。(详见《新的一年,我腰突了 我们这一年》
)他们在朋友圈频繁更换地点,生活由流动的出差与凝固的敲键盘组成;夹在编辑和采访对象中间,苦于跟时效性、真实性、有限的流量以及无尽的自我倦怠纠缠,既害怕报道无人问津,又担心要哄抢同一个选题。
曾任西班牙《世界报》总编辑的大卫•希梅内斯在《总编先生》(建议新闻系学生尽快读)一书里有过精彩总结:这群人“总是倾向于找同行做男女朋友,因为对方了解这个生活紊乱、有着情绪风暴的职业。他们之间充斥着无政府主义,有着严重的信息依赖症,同时拥有令人无法忍受的浪漫化的自我主义,并且对自己的工作有着夸张的自信心,他们甚至可以牺牲所有,就为了追寻一条可能第二天就被大家忘光的头条新闻”。
2023年情绪很差的时候,从电影《卡波特》里获得了莫大安慰。我觉得我很难比主人公原型杜鲁门·卡波特更惨了,他于1966年在《纽约客》上连载其长篇小说《冷血》,故事取材于一宗灭门案。他在六年的时间里断断续续地前往案发小镇以及关押罪犯的监狱,调查、打听与死者一家四口相关的一切事物,更重要的是,面对面与罪犯交谈,靠着技巧、诚意,终于令罪犯放下一切戒备,向他全盘托出。
《冷血》后来被封为非虚构写作的开山之作,带给了卡波特流传至今的名声,但也令他一蹶不振。他无法面对自己,更无法面对反复委托他找更厉害的辩护律师的囚犯,不论是否有心无力,结果看起来,就是他从必死之人的嘴里挖掘并利用了一个好故事。“文笔”建立在鲜血和诞生于绝望的信任之上,余生他酗酒成性,再难提笔。真正的非虚构写作者很多时候都是奴仆心态,他们从客观世界索取得太多,内心总在还债。
比起喧闹的电视剧,同样在2023年上映的某部电影对记者的刻画就真实得多。主人公饰演的年轻人,在故事发生的2003年的北京,仅有中学文凭,连一千多元的房租也交不起,但一根筋要进报社,立志“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20年过去了,相似的情形依然在发生球王会。身边有朋友依然和他们一样,跑到山西矿场做选题;依然有年轻的实习生坚定热切地想要进报社,只不过是生于北京、没有住房压力且暂时没有赚钱野心的实习生,以另一种大无畏的姿态试图投身到被自我庇护的事业中寻求不朽。
许多观众指责电影里把这位年轻记者的女友塑造成挂件,几乎没有参与感。这个我倒深有体会,10年前,我甚至还跟那时做调查记者的男友凌晨3点去过现场,但浑然不知发生了什么。即便身处同一时空,个人感知的事物和留下的记忆也常常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没有参与感”真的太正常了,记者往往是一个人在战斗。
没过几年球王会,那位男友便转了行。又过了许多年,我们去魏家胡同吃人均近千元的法餐。曾在邮轮工作的服务员热忱介绍,这是英国设计师创作的玻璃屋顶,那是法国来的古董家具,就连门檐上的寻常图案,也是故宫画师交出的答卷。吃完又带我们参观餐厅所在的新式四合院,说当年是因为一篇曝光北京四合院私挖地下室的报道,而把一切推翻重建。他在一旁哑笑着掐灭了烟,说“那篇就是我写的”。
看,记者确实能改变点什么。只是,你不知道它会以什么方式到来,又会在哪个时刻与个人生活交错。他转行的那年,我在台风来临前采访了三位投资做太空旅行的合伙人。在我前面采访的一位记者下个月就要生小孩,她把并不轻薄的笔记本电脑搁在巨大的肚皮上球王会,跟采访对象热切地谈宇宙,谈未来。那时,他们信誓旦旦,相信一定会在第二年年底成功进行真人上天实验。采访完打车回家,窗外已大雨大风,司机说“台风有什么!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没客拉!”我觉得一切都很魔幻——誓言要上太空的香港人,即将临盆的记者,和不屑台风的出租车司机。
2023年仓促地过去了,全年我飞了四十多趟,最大的成就可能是终于晋升为大众点评V8!九百多条评论、近10万字(换成稿费不敢想),系统显示近一年来帮助大家选店28.2万次。此外的收获便是一些让生活闪烁的细枝末节,分享给大家——
在老家听红人花姐以及她的编剧朋友聊当年排话剧的事情,对方打趣道,“你们知道花姐和她老公感情有多好吗,从厨房到客厅都要吻别!”;在福州吃饭,酒杯才放下,一桌人立马开始喝茶,其中一位写美食公众号的警察煞有介事,“第一泡跟第二泡就是不一样的”;鼓楼西剧场看音乐版的话剧《边城》,教歌环节,台上演员号召全场一起唱,多数人支支吾吾小声加入,唯独坐我后面的男大学生发话:“势必让你满意!”在798遇到几位艺术圈媒体老师,其中一位对另一位激动地调侃:“XX牛逼啊!写了三个自然段才开始写人!”在上海同样和喜欢避重就轻的朋友玩叛逆版《Sleep no more》,全程远离主线,没看表演,满屋子找线索,在挂着的大衣里摸到小纸条,写着“去二楼挂满野鸡的房间找门童”;在昭通的县城给二年级的小学生上课,给他们讲夏加尔的画,并问他们想不想也飞在天上,多数回答怕摔、怕缺氧球王会,有个男孩点头,“我想再听听老鹰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