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8
球王会深圳晚报讯 (记者 王宇 实习生 王依璇) 4月27日,延续着26日本科毕业设计答辩的热度,由深圳大学传播学院主办的全国首届新闻传播学本科毕业设计论坛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在深圳大学汇星楼3号报告厅开幕。论坛设置了新闻专业、广告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三个分论坛。全国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的学者、专家汇聚一堂,他们立足于校园与当下,面向社会与未来,探讨着新闻传播学本科毕业设计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
全国新闻院系校园媒体联盟在论坛上正式成立。复旦大学、深圳大学、南京大学球王会、中山大学等八所院校的新闻院系与知名媒体机构北青深一度携手合作,共同发起成立了校园媒体联盟。校园媒体联盟的成立,不仅是对新闻教育和校园媒体实践的一次大胆创新,更是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积极探索。联盟成员校之间将在资源共享、经验交流、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交流合作。
主旨演讲环节,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昆多次强调,职业技能的养成是适应高强度竞争社会的必要条件。实践教育生态面临了传播生态的变化、人才需求变化、实践教育成本提高等问题。基于这样的背景,他提出,需要建立新传媒界教育共同体并建立教育基金、制定实践教育标准、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需求提供不同的支持与引领等解决措施。
关于“AI时代高校教育的变革”和“应对培养怎样的人才”两个方面的问题,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院长王晓红分享了她的观点,“学界业界不能丢失新闻传播、广告学的内核,应当构建专业知识图谱,提炼中心内容,在新时代把握媒体人的初心和内核。同时重构论文标准与评价体系,要以实践、过程化、问题导向作为关键,培养学生实践感知和反思能力,同时兼顾业界的需求与对接。”王晓红称。
深圳大学自1997年开始,便以新闻传播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持之以恒进行了27年的实战化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巢乃鹏分享,深大传播学院打造了“价值引领”“平台赋能”“毕设突破”“实战贯穿”的实战化培养模式。学院与企业密切合作,达到“融合实战真题真做,公开答辩接受检验”的标准,并由实战化毕业输出的学界业界标准倒推大学四年课程的设置,形成了实战化教育机制。
在新闻专业分论坛上,学者专家聚焦于“毕业设计研讨”“新闻实务教学”“学界业界人才培养”等当下新闻领域的核心课题,进行了一场关于“未来叙事者的价值延续”的主题探讨。
在如今的智能媒体时代,华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系教授周翔分享了教师素养问题和新闻教学问题的“不变与变”。她认为,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秉持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写作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都是新闻本质的内核,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内核是不变的。“但是指导老师也需要拥抱时代的变化,培养自己在数字素养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球王会,从而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视野转化成学生能吸收的内容。”
“深大新传的‘毕设’源于同学们的‘不甘平庸’,来自于师生自发的、基于兴趣理想的‘一拍即合’。”深大传播学院教授李明伟饱含深情地分享了深大毕设的起源与发展。学生站上舞台,用他们真诚投入制作出的作品,激发着每一个学子的专业情怀和认知,而这种激发在李明伟看来,远胜过课堂上单纯的老师讲述。深大传播学院毕设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而面向未来,我们同样需求新的迭代与升维。“我们仍需挖掘新闻传播核心的共同价值表达,在新时代尤其应当注重‘事、情、理’的多维表达。”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徐敬宏教授以“大语言模型”为基点,介绍在当下的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界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他表示,新闻生产自动化、个性化,大大提高新闻传播的频度、广度球王会、速度,但也存在着伦理法律的挑战,加剧了受众“信息茧房”、放大偏见等问题。接下来,他分别以从业者角色变迁、内容生产、新闻发放渠道、受众影响、传播效果的维度,详细阐述了这些“转变”带来的影响。
对于新技术到底追不追、由谁追的问题,来自深圳报业集团的业界专家李鸿文结合从业经验,提出了“不是所有人都要‘追技术’”的观点。部门不同决定了媒体的分工不同,与其让富有传统媒体经验的从业人员追技术,不如顺应时代,由新一代追技术并向他们学习。他强调,“追技术”不是媒体的全部球王会,如今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并不完全由技术造成。对于人才的培养来说,“辨真假、明是非或许更为重要”,不能忘记新闻理想的传承。
实习阶段是学生从大学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业界究竟如何培养实习生?《北青深一度》的主编宋建华基于自身经历,分享了新闻媒体带实习生的真实状况。他认为,当下实习生存在的问题是对“新闻是实践学科”的观念转变和作为记者对选题的判断能力。媒体需要能够深度报道的优秀新闻记者,并希望他们能够具备突发事件报道的采写需求、以及新鲜的选题观察角度。谷雨实验室总监赵涵漠也认为,写稿能力、符合编辑部的价值观,以及批判性思维与好奇心是当下媒体选择实习生的重要因素。
针对新媒体话题,《人物》杂志主编张寒认为,或许当下新闻行业面对的不是“介质”改变的问题,更大的问题和挑战在于环境所带来的受众和社会关注重点的改变。现代更多的是平台、算法式的传播球王会,当受众发生变化之后,这也导致媒体渐渐转向微观层面和个体叙事。但媒体仍然应该关注宏大的叙事和具有公共价值的选题,从而让真相得以被看到、被思考。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应以此为导向。
财经新闻记者张珺结合自身的职业成长进行分享。经历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转化时期的她,称自己和同时代的媒体工作者为“夹在中间的媒体人”。即使传播环境在如今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媒体人依然可以在当代找到自己的位置。“虽然时代不同,但新闻学子的选择也更多了。新闻学子应该打开认知,接受新的世界。”张珺称。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